Search
Close this search box.

掀起流动义诊的热潮

文/翁诗杰

尽管马来西亚社会存在不少似是而非的世俗观念,如要搞慈善公益,就不能没有媒体宣传;即使没有政府丰厚的拨款支持,也得要有金主作为经济后盾,才能放手去搞;如果政治人物要参与其中,就非得配合选举季节不可,否则是白费功夫等等。

然而,“马来西亚民族中兴基金会”旗下的“复兴社援组”却反其道而行, 在没有大财团或政府机关的资助下,单凭汇集民众的资源与积极性,一步一脚印,悄然地在马国的土地上穿州越府,为城乡的弱势社群,作出无私无偿的奉献与服务。

这“复兴组流动义诊”出道三年,以施医赠药见称。足迹遍布全国多个城镇村落,服务的民众人次上万,真正的走进马国社会的草根基础,为各族的低收入者与弱势群体,提供免费的医药检测服务。它让社会人士刮目相看的是它的蓬勃崛起和神速发展。由开始阶段的区区一部义诊车,发展到三年后的六部。义工的阵容更是连翻了好几倍,由起初的三、五位,扩展到目前的两千人。这对国小民寡,只有2800万人口的马国来说,不得不算是个奇数。

与此同时,义诊的内容类别,也日趋多样化,由基本的血压、血糖的检测,到针灸与中西医的问诊;而至胃肠、肾脏及青光眼等检测,均已一一登场。这一切服务项目,在公家免费医疗已供不应求的马国社会里,其相对高昂的价格,对低收入社群与乡区民众,确实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,进而让他们对相关的医疗保健产生严重的疏离感。换言之,贫困已成为推动保健社会的绊脚石。

总结三年来的经验,“复兴义诊”固然成功打造了自身在公益事业上的品牌,并引发国内若干政党团体的竞相模效,以篱牢民心,进而拔升国家大选前的选情。尽管如此,在广种福田的为善前提下,我们欢迎任何组织或个人复制或改进现有的义诊模式。但单单以义诊乃善心工作,不能光以选举得失为导向,否则它断然难以持续。我们始终秉持公正为先,价值导向的“求好”原则。求的是“三好”:为贫者的保健“求好”;为发扬爱心义工精神“求好”;通过跨族、宗教、党派的施医赠药,为联谊和谐社会“求好”。这与利益导向的“讨好”,虽只是一字之差,但其意涵的差距又何异于天壤之别!

Facebook
WhatsApp
Twitter
LinkedIn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近期文章
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