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arch
Close this search box.

成长历程

一路走来,本会的发展,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:

(1)2000–2004年:草创扎根期

创会后,本会以翁氏最初献议的雪兰莪安邦镇(Ampang Jaya)作为扎根社区的试点。先以“关怀社区,走入边青(边缘青少年)”为主轴,成功串连了社区内外的青少年,组织了时称“青春连线”的青少年会,为当地的目标社群打造了一个社区性的活动平台,起着奠基示范的作用。

尽管在争取“边青”的工作上,虽有积极进取的开始,并举办了“边青生活营”,为那些在学校备受歧视排挤的叛逆少年,提供了暖心的引导。然而,在未获家长与校方的配合下,光靠义工与顾问导师的单力支持,毕竟是事倍功半,难以持续的。若干年后,甚至至2011年,本会在理事室彭纳瑞的指引下,终将这良好意念带进了校园。在校方的积极配合下,彭氏的模式非但已纳入正课程范畴,同时也延伸到社区外多所公立学校,成为一个仿效的典范。这正是所谓“突破一点,带动全面”的范畴。

(2)2005—2009年:迈出社区迎挑战的年代

这是挑战纷至沓来的考验高峰期。本会勇走出了社区的框架。

(2.1)开创“在职技术认证”,旨在微企业者增值

2005年因众多华裔经营的违规修车间备受取缔,揭示了一个可谓社会现象,即:广大欠缺技术认证的业者,已日趋面对备受淘汰的危机。受马国多个县市议会的规定,无技术认证者一概不给予执业许可;而绝大多数的技术者,源自于传统的师徒制,非科班出身。这等同将文化偏低、又不谙马来文的业者,隔绝于马国的技职体制之外。

正值此艰时期,翁诗杰挺身而出,以本会顾问身份,主张引进英国皇家伦敦城市行会职技评鉴学院(City & Gulds Of London Institute–incorporated by Royal Charter, United Kingdom)的“在职认证制”,纯以技术评估为归依,克服了既有体制里存有的语言和文字隔阂的阻碍。确然,这打破了马国多年来的技术评审制度,也给予许多文化水平偏低的微企业者,从此开拓“自我增值”的机缘。

他亦身先士卒,亲临草根基层,会见相关备受冲击的行业者,给予有关技术认证的解释。十个月的南下北上,最后参加颁证式的在职认证者,人数竟高达1500人之众。这般成果破开了马国技术认证的序幕。从此,各民办办的技职学院,竞相以该英国评鉴学院的认证,作为招生的卖点。同时也奠立了本会日后联办多家民办技职学院合作的基础,共同推动一项名为TRAIN的技职培训项目,旨在为众多的少年辍学学生谋求出路。

按本会规划的初衷,这项目本应强调“建教合作”,即参与的中小企业须为学员提供在职见习的机会。然而在贯彻的环节上,本会总结经验,观察不少微企乃至中小企业过度的依赖外劳;一些辍学生的好逸恶劳,已成风潮,这终究是考验此项目成败存废的关键。

(2.2)首创“再闯高教门”,矢为民族育才奠基

2006年,本会又开辟了另一战线,即名为“再闯高教门”(HOPE Program)的大专教育项目。由于目睹连年众多成绩达标乃至超标的优秀生,被拒于马来西亚多所国立大学门外;当时,马国的朝野党团在此议题上的抗争,已陷入了个档递件翻档的苦战,虽略具成果,却也留下了几许沧海遗事,翁氏再度突发奇想,以本会顾问身份,游走于马国多家私立大专院校之间,成功游说了8所知名院校,同意捐献各科系的剩余学额,以供本会的专案特委会统一处理和调配。

举凡是成绩优秀达标,却不被国立大学录取者,一律予以面试审核。筛选程序全由各参与捐献学额的大专联合处理。一经录取,有关学生一概享有该院校提供的“学费补贴”优惠。换言之,校方所收的学费,经过内部补贴,实质上已跟国立大学相等。对缴费困难的贫寒学生,本会更辅以申请政府低息高等教育贷款的便利。

这项项目连续三年,积极投入服务。参与的大专院校,也逐渐增长至12所。受惠的学生人数超过1200人,一时成为民办高教界的一个罕见亮点。随后,随着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有变,故本会决定为此项目画上完美的句号。

毕竟,本会既然不是政治实体,就根本无意也无需跟朝野党团做角力;再者,本会不为牟利,当然更不会妄想要在民办大专之间插足争利。归根结底,本会只只不忘初衷,只求在当道的民粹政治夹缝里,能多为国家民族留才、育才,少给马国社会留下牺牲英才、浪费资源的遗憾。

(3)2010–2014年:济贫为公义,扶弱缔和谐

2010年6月,翁诗杰部长的下野,并不致于令本会从此一蹶不振。反之,本会在翁氏的引导下踏入了一个崭新的济贫扶弱阶段。5年期间,本会多管齐下,先后推动了以下多个项目:

(3.1) 为贫病者施医赠药的公益义诊,历久不衰,欲绝不能,至2014年终,接受诊治赠药的病患人次,已远远超过了300万人次。

(3.2) 专为女性人身安全设想的“险中求生”(City Survival Programs)研习营回系列,旨在教育女性正确掌握危难时自救的知识。执行期间,各族妇女组织广为响应和参加,使这项全程以英语进行的研习营活动,每场满额,殷切热烈。

(3.3) 与“险中求生”研习营同时并立的是“妇女自强”(Women Self-empowerment Program)项目。它聚焦于弱势社群的妇女,透过各种谋生技能的传授,让她们凭一技之长,能够谋求经济自立和渐次脱贫。此项目原先获得马来西亚政府妇女、家庭暨社区发展部的允资助,然随着该部的政治人事变迁,它在试点区成功推行不久之后即告告终,诚为可惜。

(3.4) 鉴于马国社会的弃婴个案日趋严重,本会本着社会公义与好生之德的信念,与友好团体成功设计了一个类似摇篮的“保婴箱”,并获得试点区一家公益孤儿院的响应。惟其后,在某些卫道之士以不可助长两性滥交为由的质疑下,该立意良好的项目,始终难以向前迈进。

结语

总结15年来的得失成败,本会更坚毅相信,未来的前路,虽不无变数和考验,但本会与仁肯定“吾道不孤,不会孤身上路”。我们成功的经验,可以分享乃至复制,只因本会旨在为国家民族求好”,期待更多良好的种子,在这片土地上得以萌芽成长。

Facebook
WhatsApp
Twitter
LinkedIn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近期文章
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